
六月的兴安岭青山叠翠、生机盎然、花香四溢。在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乌鲁布铁镇红旗村黑木耳基地,一排排菌包整齐悬挂,黑木耳已破袋而出,长势喜人。村民们穿梭于木耳棚间,紧张有序地进行流水作业,整个过程有条不紊,他们等待着“致富接力棒”破土而出……近年来,红旗村立足自身优势,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强化产业支撑,描绘出了一幅产业强、农民富、乡村美的生动图景。
党建引领 村社共建
为紧跟“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步伐,红旗村持续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在政府扶持下购置了铲车、大马力拖拉机、打包机等现代化农机具,修复田间路、清理主路淤泥,解决农民“秋收难、出行难”等问题,通过对外服务等方式为种植户耙地、为养殖户打包玉米秸秆增加收入。
“自从有了设备,村党支部将我们地里的秸秆直接打包,不再进行焚烧,解决了养牛户的饲料问题,也解决了焚烧秸秆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真是一举多得啊。”村民王桂林说。
今年,红旗村已申请成为呼伦贝尔市社会化服务示范点,将采用“党支部+村集体股份合作社+个人合作社+农户”模式,在现有村集体农机具基础上,吸纳4个个体合作社、2个致富带头人和全体村民入股,成立“新农人”农业机械服务队,储备农业科技人才、整合资源优势、统一设备管理,全程参与“耕种防收”管理过程,开展社会化服务,解决村内土地“零散化”种植问题,提高耕地效率,实现规模化效益。
小小木耳 大大产业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壮大村集体经济,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工作。”红旗村党支部书记杨兆森说,“我们认真落实‘一主三特’发展战略,致力于食用菌特色产业发展。利用京蒙协作帮扶资金建设了食用菌基地。通过种植黑木耳、滑子菇等食用菌,带动参加劳动农户人均增收8000余元、脱贫户户均增收15000余元。红旗村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增收致富更加有信心、有底气。”
红旗村积极拓展销售渠道,与京蒙帮扶、自治区教育厅和爱购超市建立地企协作共建基地,在增加收入的同时,注重体现社会价值。探索“食用菌+文旅”产业融合发展道路,深入开展食用菌挂袋、采摘、晾晒“全流程”研学活动,为发展乡村旅游奠定了基础。申请“旗育”商标,逐步打造“一村一品”特色产业,走市场化、品牌化道路,提高发展竞争力,提升发展内动力。随着品牌知名度的提升,红旗村的特色农产品源源不断销售到全国各地。
蓄势勃发 强村富民
杨兆森和驻村第一书记牛刚带领村“两委”班子密切联系群众,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在坚守耕地底线基础和积极引导村民发展食用菌的基础上壮大肉牛养殖业。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成为红旗村乡村振兴路上的领路人。
村“两委”经常入户宣传,向党员养殖户、致富带头人传授养牛致富经验,逐步提高农户肉牛养殖意愿,肉牛存栏数从147头发展到900余头。
“农闲的时候我们有大把的时间去从事肉牛养殖,在自家门口就有活干,这样还可以兼顾家里的一些事,也拓宽了我们的增收致富渠道。”村民李景平看着一天天长大的牛犊高兴地说。
牛刚向记者介绍,下一步,红旗村将探索肉牛养殖基地合作模式。建设专业智能化养殖大棚,实现牲畜集中养殖和管理,做好人畜分离,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让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振兴同步发展。
如今的红旗村,产业兴旺、村民富足,正昂首阔步走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村里将成立社会化服务组织机构党支部,充分发挥党支部的先锋模范作用,形成党员帮扶脱贫农民联帮联扶机制,自我发展、自我创业,砥砺奋进新征程,逐梦前行再出发。
[责任编辑:赵彦琳 校对:王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