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感党恩 听党话 跟党走”群众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阿拉善盟孪井滩生态移民示范区在夯实理论根基、创新治理体系、开展精细服务等方面持续用功发力,教育引领广大党员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注重教育实效 ,推动理论学习入脑入心。紧扣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主线,多角度、多形式、全方位开展常态化学习。集中研学。通过理论学习中心组、“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形式,重点学习《习近平著作选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题摘编》等8种必读书目,围绕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浦江经验”等内容开展学习研讨30余次,从思想上认识内蒙古的发展离不开党的领导。上门送学。发挥蒙古语宣讲小分队、百姓名嘴的“引学带学”作用,在田间地头、工厂学校、牧区草场开展宣讲16场次,用小话题点出“大主题”。印制宣传折页、学习手册2600份,利用村村响大喇叭、流动宣传车、政策收录一体机、户外大屏,全方位多角度进行宣传宣讲。以赛促学。结合“晾晒比”,组织开展书记项目“书记说”“比武争星”“凝心聚力建新功 不忘初心跟党走”主题朗诵比赛等活动10余场次,在浓厚的氛围中感悟初心使命,凝聚信仰之力。
注重创新机制,推动基层治理出新出彩。以着力提升基层治理精准化水平为出发点,结合辖区实际,因地制宜、因情施策,创新工作举措,激发为民服务“乘数效应”。构建网格化体系。构建“党建+网格化”管理模式,划分网格111个,配备网格员542名,化解矛盾纠纷90余起,调处率100%。将5名社区工作者纳入“三岗十八级”职业薪酬体系,初步实现基层治理网格设置、人员配备、待遇保障、责任落实、实体运行“五个到位”。打造专业化队伍。打造多元化志愿服务队伍,建强用好“党员先锋队”“巾帼志愿服务队”“青年突击队”等志愿队伍46支,组织779名党员干部下沉网格开展“双报到”活动70余次,打造“助农助牧”“邻里敬老”等8个特色文化品牌,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搭建多元化平台。打造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综治中心“三中心”基层治理一体化模式,构建党建、综治、社会治理“多网合一”的治理新格局,服务群众300余人次,调解各类矛盾纠纷100余起。倾力打造“小驼帮办”特色服务,将多种政务服务汇聚到掌端,累计服务群众69次,办理事项390余件,真正实现“线上+线下”联动贯通,有效提高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效率。
注重服务多元 ,推动惠民利民见行见效。聚焦居民群众需求实际,将多元化、精细化服务作为践行“感党恩 听党话 跟党走”群众教育实践活动的落脚点,纾民困,解民忧,惠民生,暖民心。走访调研察民情。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落实处级领导包联和科级干部联系服务制度,深入党建联系点开展调研52次,了解机关干部、企业工人、老师学生、嘎查农牧民所思所需所求,根据收集梳理意见认领民生实事13件,及时调整教育实践活动进度和组织实施方式方法,力求实践活动接地气。慰问帮扶解民需。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深入群众关心关注重点领域,聚焦群众的烦心事、操心事、揪心事,党员领导干部认领民生实事32件,党员“承诺践诺”516件,办实事746人次,面对面解决群众实际困难75个,用理论学习成果全方位、多举措、多维度解项目不多、不实等难题,检验学习成果。文娱活动悦民心。聚焦解决农村牧区精神文化生活匮乏、内容不丰富、形式单一等问题,开展“唱红歌、颂党恩、跟党走”文艺汇演、职工运动会、接力答题赛、广场舞大赛等活动,组织参观孪井滩扬黄灌溉工程和移民搬迁纪念旧址“地窝子”,让“流动课堂”为教育实践活动“提鲜增色”,将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强大精神动力。(阿拉善盟孪井滩生态移民示范区党群工作部信息科 石晓宁)
[责任编辑:李晓艳 校对: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