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的“西南大门”,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在顺应呼包鄂银榆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的同时,主动把自身融入区域发展大局,深化与发达地区和毗邻地区人才交流合作、资源优势共享,通过政策协同、平台共建、资源共享等举措,破解人才虹吸之困,全力奏好县域人才协同发展“交响乐”。
加强政策协同创新,推动人才互通共享。对标先进地区,从人才引进、人才培育、平台载体、人才评价、服务保障、体制机制等六大要素上优化,“一揽子”为人才提供奖励补贴、项目扶持、绿色通道等专属服务,推进产业、政策、环境、人才、资金、信息等全方位对接融合和集群汇聚。放大政策乘数效应,出台“人才强旗20条”实施细则,梳理“人才政策清单”,编制政策申报指南,对引进国内外顶尖人才和市级及以上高层次人才实行“一事一议”,进一步消除人才跨地区、跨行业、跨体制流动限制,推动区域人才共认、共用、共育。健全人才工作项目化管理机制、成员单位党委(党组)书记领衔人才工作项目机制、“组团式”结对帮扶机制,重点为人才企业精准提供政策兑现、项目申报、管理培训等全流程服务,营造人才宜业宜居的生态环境,打造毗邻区域人才集聚中心和创新高地。
优化人才载体布局,推动平台互建共享。以平台夯实科技创新支撑力,依托鄂托克前旗人才科创基地吸引人才、培养人才,通过前瞻储备一批区域协同平台、强化建设一批校地合作平台、重点打造一批成果转化平台,推动产业人才聚链成势。以培育科技创新主体引领新质生产力,在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等领域,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双倍增”计划,支持煤炭、煤电、煤化工、天然气等传统能源产业转型升级,开展企业家与科学家“握手”行动,推动建设院士专家工作站,实现家门口引才、聚才、用才。以产学研合作赋能企业创新力,深化实施“一部门对接联系一所高校院所”机制,鼓励本地企事业单位与高校科研院校共建研究生实践基地、人才培训基地、成果转化基地,推动科技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推动人才引育从“政策引才”走向“产业兴才”。
创新交流合作模式,推动资源互补共享。实施“鸿雁归来”行动,发挥招商政策和人才引进政策的叠加倍增效应,建立“鄂前旗籍在外人才库”,依托上海、广州、南京等地驻外人才工作站,开展“双招双引”活动,聘请院士、教授等高端人才担任高质量发展智库专家,聘任人力资源领域专家担任人才顾问、招才引智大使,让人才在鄂前旗有“用武之地”。用好京蒙对口合作机制,同北京、海南、杭州和宁夏等地三甲医院达成医联体合作关系,深化与江苏省徐州市云龙区、内蒙古师大附中、鄂尔多斯市第一中学合作,建设名医名师工作室,推进区域教育、医疗资源共享、专题培训合办、跟岗学习互派,促成各类人才思想能力共提升、紧密合作共发展。创新“党建+人才”工作机制,建立毗邻党建联合体,联合定边、盐池、靖边等地共同培养科技、教育、文化旅游、医疗卫生、乡村振兴等领域高素质人才,常态化举办县际劳务协作、人才交流活动和创新创业项目推介及成果展示会,为广大企业、求职者搭建服务平台,推动县际劳动力跨区域流动,实现多方共赢。(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委组织部 高晓媚)
[责任编辑:孙慧南 校对: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