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党建网站联盟

突泉县东杜尔基镇:融合互嵌发展模式全力推动乡村产业全面振兴

创建时间:
2024-10-24 16:26:30
来源:
北疆先锋网

近年来,东杜尔基镇积极学习借鉴“千万工程”经验,通过整合镇域优势资源,深化农产品加工,培育特色农产品品牌,丰富旅游元素,形成多主体培育、多业态打造、多要素发力的“三产”融合格局,全力带动农民群众增收致富,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多重体验,打造“三产融合”新业态

产业园区内外部有机融合,既能了解稻米文化,又能体验研学乐趣。“稻乡渔歌”产业园区内建设稻米文化品牌展厅,展厅以“一粒米的旅行”为主旋律,唱响明星湖畔的故事,开启“秧—稻—谷—米”的生命旅程,让游客实景感受稻工艺的生命轮回,科普知识、感知文化、体验乡愁。园区外建设12亩稻梦空间研学区,划分四至平整的12块研学稻田,可供来自县域八方的青少年和城市居民可以来此研学体验,尽情感受播种、育苗、插秧、秋收的农耕乐趣。农家乐发展紧跟潮流,既能享受多样美食,又能满足游玩体验。明星村农家乐推出“一猪多吃、一鱼多吃”,以明星米为主,搭配明星特产鱼虾蟹,辅以年猪文化、发展“过年经济”,实现猪的13个部位35种吃法,鱼的6个品类19种吃法。满足游客味蕾同时,盘活利用现有资源,打造特色民宿。同时提供自助烧烤、野炊、棋牌室、练歌房等服务,增设露营帐篷、睡袋等设施,满足游客游玩体验需求。群众自发发展的农家乐、餐饮、民宿产业,由两年前的1家增加到现在的24家,周边1800户农户每户可增收1万元,实现了“抱团发展”。东泉香瓜实现四季共享,既能采摘品尝,又能动手制作。积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设计“京燕情”四季采摘游园,发挥环湖沿线区位优势,吸引游客参与四季采摘游,形成旅游产业观光带。打造香瓜品牌体验区,设置瓜棚饮品创作等区域,内设实木桌椅、吃瓜凉棚、售卖亭,集采瓜、制饮、纳凉于一体,提升游客游览体验。引导农户建设冷棚,产业化发展冷棚香瓜,实现提前一个月上市,提早增收,延长增收周期。今年,东泉村建有庭院香瓜冷棚171个,已实现户均一座棚,预计每户增收1万元。香瓜过季后,暖棚错峰种植黄金勾豆角,每棚预计增收3500元,真正实现四季共享,多次收益。

多点开花,培育“三产融合”新要素

深耕稻米产业,提升品牌附加值。“稻乡渔歌”产业园区内稻米产品加工区立足于国家第四批名特优新产品明星大米,引入年产2万吨级村集体经济稻米加工项目,产能涵盖区域全部水稻产量,消化全村年产近800万斤的全部水稻,就地实现大米制品生产、加工、包装、销售的全产业链条生产,一年可将外出加工损耗的780万元毛利润留在农村、留给农民。丰富旅游元素,撬动“流量经济”。组建项目运营管理团队,开展明星景区精细化管理,增设“星野盛宴”野餐营地、科技馆、鸵鸟、鳄鱼等10余项“二消”项目。引入明星新媒体志愿助农服务队,打造明星IP,“组团回农村”系列视频全网播放量达33万人次,流量带动“土特产”不愁销路。紧跟潮流发展注意力经济,在明星湖景区连续两年举办三省一区环湖马拉松赛、自行车赛,吸引游客10万人次。自2023年端午正式开园至今,明星湖景区累计接待区内外游客近60万人次,门票和二次消费收益超1000万元,村集体增收78万元。点缀庭院美景,打造富农小园。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引进先进种植经验技术,以复合种养、多茬连作、内培外引三种模式积极发展庭院经济,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多元布局,探索“三产融合”新模式

激发农户主体作用,农民摇身变老板。东杜尔基镇依托明星湖旅游景区通过“引湖进村、引水入园”发展庭院经济,建成全盟最大的微耕稻米认领专业村,通过“我在明星有一个温馨小院”认领计划,以全托管、半托管、自耕自种三种方式面向游客提供认领服务,每分地160-350元价格不等。同时带领群众自发利用庭院发展民宿、饭店等产业,连片打造“产业发展一条街”,将小庭院做成致富大文章,带领村民在景区里生活、在景区里致富,农民坐地变老板。撬动村集体发展潜力,实现“五方共赢”。通过“租金+二次分红”的模式,村集体每年至少获得收益300万元,每村增收15万元。在红光村以“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在村企扶持下逐步开展庭院试种,目前共有合作大棚28座,年收益在60万元左右,实现农户和公司一起赚钱。深化政企合作,科学规划引领。按照“党建引领、支部引路、群众参与”的原则,积极与企业、金融机构等建立合作关系,坚持“镇域”规划一盘棋,充分整合中小企业、公司、个体农户资源,推动产业布局有序发展,为镇内涉农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兴安盟突泉县东杜尔基镇党委 孙月


[责任编辑:孙慧南 校对: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