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乌兰察布市集宁区桥东街道东民建社区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聚焦“一老一小”重点群体需求,构建“社区党建+志愿服务”模式,通过阵地联建、服务联动、资源共享,多措并举打造“朝阳成长”与“银龄康乐”发展格局,进一步提升关爱“一老一小”服务质量和水平,全力推进全龄友好社区建设,共同守护“朝夕美好”。
聚焦“老有颐养”,构建银龄生活幸福圈。适老改造优环境,服务网络立体化。社区打造“15分钟养老服务圈”,升级改造舞蹈室、戏曲室、棋牌室等12个适老化活动空间,为辖区老年人提供休闲娱乐、健康咨询等专业化服务。社区联合民政部门配套建设为老餐厅,为辖区居民提供高品质用餐服务,日均服务辖区老人50余人次,对高龄、行动不便的老人由志愿者送餐上门,形成生活照料、医疗保健、精神慰藉的“一站式”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智慧养老添动能,服务供给精准化。社区充分发挥网格长和志愿队作用,通过日常巡访、电话沟通、微信留言“线上+线下”的方式,实时掌握独居老人生活状况和需求,进行“点对点”服务。统筹利用包联单位、爱心企业、社会组织等周边资源,开展健康体检、爱心义诊、防诈宣传等“关心关爱老年人”活动20余场,覆盖辖区老年群体1000余人次。老有所为展风采,基层治理增活力。社区组建“银发先锋队”,吸纳148余名老党员、老干部担任辖区“三户三长四员”,充分发挥辖区居民老党员、老干部“余热”作用,组织发动群众召开协商议事会40余次,累计解决管道维修、老旧小区改造等民生问题21件。依托社区老年大学分校,孵化晋剧社、舞蹈队等9支文艺团队,举办“民族团结一家亲”“邻里茶话会”等活动16场,实现“老有所为”与“老有所乐”有机统一。
聚力“幼有善育”,铺就朝阳成长幸福路。多维阵地筑根基,打造成长新空间。依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打造青少年成长矩阵,建成未成年人活动室、儿童书画室、家长学校等7个特色功能室。设立“初心书房”,配备科普、文学、名著、生活常识、未成年人读物等各类书籍1200余册,构建集学习辅导、兴趣培养、心理健康于一体的综合服务空间。建立“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服务站”,开展家庭教育指导9场,惠及家庭200余户。公益托管解民忧,托育服务显温度。针对双职工家庭假期看护难题,社区构建“党组织+社会组织+大学生志愿者”三方协同机制,孵化“九天公益”志愿服务团队,累计开展“小土豆课堂”假期公益辅导班7期,招募180余名大学生志愿者提供课业辅导600余人次。创新“社区微课堂”模式,开发非遗剪纸、红色观影等特色课程,形成“托育+教育”的服务闭环。精准帮扶暖童心,特殊关爱全覆盖。社区建立“网格摸排-动态建档-精准服务”工作机制,通过网格长入户、居民上报等方式实时掌握辖区特殊儿童基本情况,通过“微心愿”认领、结对帮扶等形式,帮助辖区特殊儿童实现“微心愿”12个。联合辖区包联单位、爱心企业开展“护苗行动”,组织开展安全教育、传统文化教育、法治教育等活动20余场,逐步构建起社区主导、社会参与、家庭尽责的关爱青少年儿童成长体系。
创新“双龄共融”,绘就全龄友好新图景。老幼共学齐参与,开启幸福新篇章。社区围绕养老敬老、文化传承等课程,面向老年群体和青少年儿童开设“祖孙共读”“老幼共学”特色课堂,鼓励参与趣味运动会、“红色记忆,代代相传”等亲子活动8场,增进“一老一小”的情感交流,实现全年龄段层次化的文化服务供给,全面构建“老有所乐、幼有所育”的和谐幸福家园。朝夕相伴树新风,携手共筑温馨园。社区积极探索老幼互助服务新模式,搭建“老少同乐”活动平台,常态化开展“老带小、小乐老”互助活动。结合学雷锋纪念日,开设儿童探访活动,组织儿童志愿者上门“送温暖”,为独居老人打扫卫生,满足了老人精神层面需求。同时,充分发挥辖区“五老人员”力量,邀请老党员、老教师为青少年儿童讲红色故事,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截至目前,开展活动5场次,累计服务“一老一小”群体30余人,形成“以老带小、以小慰老”的良性循环。双向赋能促融合,构建全龄共同体。东民建社区持续深化“五社联动”机制,以需求为导向、以融合为路径,通过资源重组、服务重构、关系重建相结合的方式,打造出全龄段、全周期、全方位的民生服务样板,实现“养老育幼”一体化发展,逐步形成“朝阳与银龄共舞、成长与颐养同频”的生动新局面,让辖区“朝阳”更灿烂、“夕阳”更美好。(乌兰察布市集宁区桥东街道 陈志强)
[责任编辑:任丽华 校对:杨旭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