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乌达区坚持“小切口”解决“大问题”导向,聚焦人民群众实际需求,以开展党组织书记“赛品牌、拼实绩、促服务”活动为抓手,完善民生微实事办理、社会资源撬动等工作机制,形成“流动办公桌”“裁缝小铺”等党建品牌30余个,惠及全区5万余人,有效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变“碎片供给”为“集成服务”。针对群众关心的物业问题,大力推行“物网融合”,按照行业主管、街道主抓、社区主办、物业主干原则,明确社区网格、业委会、物管会、物业服务企业工作标准,完善联席会议、交叉任职、信用激励等机制,引导物业服务企业参与基础信息摸排、12345案件办理等事项,实现“场所共用、人员共动、服务共融、问题共解”“四共”目标,构建起党组织“引导商业化物业服务提质”“引导业委会精准施治”“引导居民自治服务”“领办物业兜底管理”的物业服务体系。
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完善人口精细化管理工作指南,进一步明确“一月一小循环,半年一大循环”人口数据动态更新频次,将人口信息采集范围扩充至5方面76项,实现职业类别、车辆房屋等数据信息精准分析应用,通过职业技能、专业特长等数据信息的精准分析比对,组织能工巧匠组建水电维修、家政清洁等6类志愿服务队伍,积极参与基层治理,发挥群众自我服务、自我管理作用,高效化解群众急事难事。
变“被动供给”为“主动服务”。探索推进“流动办公桌”工作模式,主动把办公桌搬到群众“家门口”,按照“相对集中、便于管理”的原则,将服务范围划定到基础网格上,按照“意愿征集、诉求受理、现场研究、直接办理、立即反馈、结果回访”工作流程,提供“一站式”帮办代办服务,做到事项提前告知、服务主动认领、问题快速响应“流动办公桌”开展以来,12345案件投诉率同比下降17.3%,10余个常年信访积案得到有效化解,切实把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乌海市乌达区委组织部 孟玥)
[责任编辑:孙慧南 校对: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