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乌海市聚焦村集体经济发展渠道不宽、合作方式单一、造血功能不强等问题,充分发挥村级党组织政治功能、组织功能,积极探索“村党组织+合作社+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产业发展模式,推动新型村级集体经济加快发展。
抓组织强堡垒,增强集体经济新引擎。坚持高位推动、部门联动、上下齐动相结合,扎实构建市级抓统筹、区级负总责、镇村抓落实的责任体系,纵向推动市、区、镇、村四级齐抓共管,横向联动组织、农牧、财政、宣传、人社等部门共同发力,实现各级力量向乡村一线倾斜。坚持以党建引领发展,明确抓党建促乡村振兴7项工作、25项具体任务,抓实“党旗领航·乡村振兴”集体经济能力提升行动,把党建作为推深做实村集体经济的“强大引擎”。深入推进农区坚强堡垒“模范”支部创建,以抓示范比特色为抓手,紧扣五颗“特色星”,选树农区党建样板标杆,推动农区基层组织建设争先创优、全面提升。
抓产业强经济,提升集体经济新动力。建立“镇村联动、村企联动、村户联动”多维发展模式,由村党组织负责人兼任集体经济公司、合作社法人,健全完善“企业+合作社+农户”、“企业+基地+农户”、“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等多元村企合作发展机制,积极推进葡萄特色优势全产业链建设,加快推进全域高标准农田建设和设施种植业现代化,带动集体经济规模、效益“双提升”。坚持以“产业支撑、富民强村”为突破口,实施新型村集体经济项目103个,建立乌海市葡萄、草莓、蛋鸡科技小院3家,培育壮大合作社10家,家庭农牧场项目10个,带动企业、农户种植葡萄等作物2.21万亩,全市14个行政村集体经济均增收20万元以上,其中2个村经营收入超过100万元,形成产业和企业共成长、村民和村集体齐增收的良好局面。
抓资源强融合,开创集体经济新模板。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策”发展思路,培育壮大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鼓励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通过技术入股、资金入股、承租承包、投智投劳等方式,充分挖掘地区资源、闲置资产和剩余劳动力,开展村企合作共建,采取“订单农业+社会化服务”全新运作模式,实施农业社会化服务、农副产品深加工、农旅综合体种植、乡村振兴直播助农基地等多个新型集体经济项目,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小麦、葡萄、鱼虾、生猪等种植养殖产业。立足乌海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自身优势,积极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新道路,打造集乡村风貌、现代农业、生态休闲、科普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乡村旅游新业态,带动农户增收致富。
抓人才强队伍,激发集体经济新活力。选优配强农区基层干部,培育储备村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33名,所有村驻村第一书记均由市级部门择优选派,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提供坚实人才保障。推动农牧、教育、卫健等领域干部人才深入基层、服务发展,累计下基层专家1400余人次。持续巩固拓展“双晒”成果,举办第三届村党组织书记“晒党建、晒成绩”比武争星活动,把“比武”设在田间地头、群众中间、生产一线,全市28名村党组织书记和驻村第一书记以述职比拼、互动问答、群众评价等方式展工作风采、晒成效亮点,营造农区基层干部比学赶超、争先创优的浓厚氛围(乌海市委组织部 刘弼臣 顾金星)
[责任编辑:杨旭英 校对:任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