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区治理,看似是一件件琐碎平常的“民生小事”,实则是关乎基层善治成效的“时代大考”,唯有拿出“穿针引线”的细腻功夫,在治理末梢精准发力,才能在提升群众幸福感、安全感和满意度的“最后一米”见真章。包头市东河区铁西街道神龙社区聚焦民生需求,精准施策,针对居家妇女“有技能、盼就业、难离家”的现实难题,创新打造“红石榴女神手工坊”。通过开展技能培训帮扶、精准对接联建单位、传承非遗文化等一系列举措,成功搭建起“家门口”的就业平台,为整日囿于厨房琐碎、围着灶台忙碌打转的妇女群体,开辟出一条“指尖生金”的增收路径。
练就手工编织“玲珑手”,托起幸福增收梦
在东河区神龙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每周二、周四下午都会出现这样一幅温馨而充满活力的画面:四十多位妇女姐妹围坐在一起,手中的钩针在绒线间上下翻飞,翩翩起舞。作为街道重点打造的党建“书记项目”,“红石榴女神手工坊”充分整合各方资源,联合内蒙古华侨职业培训学校、包头市婚姻家庭职业培训学校,大力挖掘辖区内的能人巧匠和手工爱好者,创新推出“专业导师+社区巧匠”双师教学模式。社区不仅贴心地提供宽敞明亮、温馨舒适的学习交流场地,还为刚入门的学员免费送上材料包,让零基础的妇女也能毫无负担地开启编织之旅。
为了帮助学员们快速成长,由党员先锋牵头组建“巾帼帮带团”,采用“巧手传帮带”的教学模式,资深工艺师手把手地传授长短针法、花型组合等核心技艺。在她们的悉心教导下,许多学员从零基础的编织“小白”,逐步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手工达人。截至目前,已开展钩织技能培训192场。
网格员化身移动的“招生办”,通过居民微信群积极转发课程信息,实时分享学员们的优秀作品,吸引了众多妇女的目光,激发了她们的学习热情,纷纷踊跃报名参加。70多岁的老党员于阿姨,退休后一直利用业余时间绣鞋垫、勾杯套、勾仿真花,无偿给社区志愿者捐赠了300余副鞋垫和50多个杯套。在于阿姨的带动和鼓励下,越来越多的手工爱好者加入神龙社区女神手工坊。
自2023年3月8日开办以来,加入手工坊的50余名社区女性中,已有80%成长为能够独立接单的手工达人,累计完成10000余件精美钩织品,带动16户困难居民实现家门口就业,为学员创造15万余元的收益。如今,“宝妈”们既能陪伴孩子成长,又能通过灵活接单增加家庭收入,真正实现了“指尖创收”与家庭照料的双赢局面。
抛出商圈联盟“绣花枝”,拓宽发展新空间
积极探索党建联盟新模式,与包头市公交运输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第二公司携手合作,共同推出4路、D5路“红石榴女神手工特色公交线路”。其中,D5路途经东百传统商圈、青山路东河段新型服务业集聚区、巴彦塔拉大街商贸集聚区,成为展示红石榴女神手工坊纯手工编织工艺品的“流动窗口”,成功搭建起与沿线商圈交流合作的桥梁。特色公交车内,装饰着钥匙链、小盆栽、胸针、发卡等精美的手工编织艺术品。乘客乘坐公交车时,不仅能欣赏到精美的手工艺品,还可以通过扫描包装袋上的二维码进行购买,也能致电定制个性化专属饰品。特色公交线路的推出,不仅美化了车厢环境,提升了乘客的乘车体验,更大大提升了红石榴女神手工坊的品牌效应,为招收学员、拓宽销路开辟了新的途径。
紧跟时代步伐,采用“线上引流+线下体验”双引擎驱动模式,助力学员手作破圈发展,搭建起“培训赋能-创意孵化-渠道变现”全链条服务体系,不仅为学员免费提供培训课程和创作帮助,还积极拓展销售渠道。线上,构建“内容电商+场景直播”的营销体系,通过抖音直播间解密编织工艺,与观众实时互动解答疑问;利用微信视频号“神龙社区”开展定制接单服务,有效破解了手工艺品营销难题。下岗女工郭天鹤创作的“最美教师节”系列花束、卡通玩偶,通过线上电商平台已售出3000余件,她高兴地说:“现在每月能增收几千元,还不耽误接送孩子上下学。”线下,与周边文创街区合作举办手工艺品展览,让消费者能够直观地触摸产品,感受手工艺品的质感和魅力。通过线上线下协同发力,让传统技艺实现了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深耕基层治理“针功夫”,传承文化促团结
神龙社区致力于创新文化传承载体,联合拓维科学实验团精心打造“绘脸谱・剪锦绣”非遗文化主题活动,采用“视听讲解+沉浸体验”的立体化形式,让居民群众深入感受千年文脉的永恒魅力。社区大厅变身成为非遗传承的生动课堂,通过播放《说唱脸谱》非遗纪录片,以动态影像展现戏曲艺术的百年沧桑变迁;特邀非遗传承人现场讲授京剧起源、脸谱象征及剪纸技艺,从生旦净丑的勾画韵律到剪纸纹样的吉祥寓意,让传统艺术从历史长河中鲜活地走到居民身边。实践环节中,社区为学员们免费发放材料包,在老师的指导下,学员们将创新元素融入传统技艺,一幅非遗文化创新发展的时代图景在指尖徐徐展开。未来,神龙社区还将持续开展“非遗+”系列文化活动,让非遗技艺从展柜陈列走进百姓生活,成为凝聚人心的精神家园。
积极创新基层治理模式,联合区民委、包头市公交运输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第二公司推出的“红石榴女神手工特色公交线路”,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巧妙融入城市交通脉络,使其成为流动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堂。车内,印有石榴籽纹样的座位套、悬挂的“同心结”刺绣、掐丝珐琅吊饰等,处处彰显着民族团结进步的元素;电子屏循环播放《三千孤儿入内蒙》等民族团结进步故事,让乘客在乘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这辆特色公交穿梭于城市的大街小巷,不仅是一个流动的文化展馆,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移动宣讲站”,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据统计,该线路日均客流量达300人次,其中65%的乘客会主动了解手工编织品,进一步扩大了红石榴女神手工坊的影响力。
东河区铁西街道神龙社区以“红石榴女神手工坊”为基层治理绣花针,穿起带动群众就业的“千条线”,织就党群连心的“一张网”,在基层治理的“绣布”上精心勾勒出“一针一线总关情”的生动图景。以“小工坊大作为”的实践探索,在解决群众就业难题的同时,持续擦亮城市基层党建品牌,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柔性动能。(包头市东河区委组织部 邬学佳)
[责任编辑:任丽华 校对:杨旭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