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始终坚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依托独特的资源禀赋优势,不断兴产业、塑文化、聚人才,奋力谱写阿旗乡村振兴新图景。
特色产业促振兴
中央一号文件强调“着力壮大县域富民产业”,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是其中重要举措。近年来,阿旗推动重点产业链“大增效”,深入推进杂粮杂豆、肉牛产业和乳制品等重点产业链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通过走规模种植、加工增值、电商外销的路子,推动杂粮杂豆产品畅销,以利隆、浩源米业为主的小米龙头企业开展“公司+合作社+家庭农场”产业化经营模式,有效带动1000多农户增产增收。依托优质生态资源优势和传统生态养殖支柱产业基础,积极谋划肉牛养殖产业发展项目,采取“村集体规模化养殖+大户养殖+农户散养”模式,带动农牧民增收致富,邀请鲍恩和、双金龙等养牛达人开展技术培训,辐射带动周边养殖户学习、改良养殖技术和方法,目前已开展实践教学20余场次,培养肉牛养殖“土专家”50余名,肉牛养殖“经纪人”21户,有效推动了肉牛产业转型升级。深入挖掘传统奶制品产业潜力,引导扶持传统奶制品生产加工厂提档升级,创新以“奶源户+奶食作坊+个体户”的合作方式,规模化运营,推进民族传统奶制品产业发展,将奶食品技能培训纳入课程讲堂,进一步推动民族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和发展,有效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地方特色奶制品产业焕发新活力。
乡村文化展新风
“以前农闲的时候,村民们会聚在一起打扑克,现在闲暇时间都会去村里的农家书屋看书、去文化广场锻炼身体或者参加村里举办的文艺活动等,接受文化熏陶和滋养。”先锋乡新地村村委会孙主任介绍,通过常态化开展弘扬家风家训、评选最美家庭、自编自导文化节目等活动,让群众身边有了更多榜样,社会风气越来越好。
阿旗不断加强新时代农村牧区精神文明建设,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更加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践行。依托“阿旗小院”党建“微堡垒”深入农家院落、田间地头开展走心又暖心的理论宣讲2000余次,有效促进乡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持续深化“三评三树”活动,广泛开展“最美家庭”“道德模范”“好婆婆”等各类先进典型评选,近三年评选表彰最美家庭180余户,让更多的家庭学有榜样,做有标杆。常态化开展苏木乡镇文艺汇演、庆三八等活动,实现节目有人演、才艺人人秀,鼓励乡村文艺能人、团队等登台献唱,通过融媒体直播的方式,生动呈现乡村文化振兴的丰硕成果,不仅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更让阿旗大地处处洋溢着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乡土人才显本领
在马鞍传承人敖大哥家的小作坊里,他正忙着给前来学习的学员们指导马鞍的制作方法,“制作细节十分重要,刷漆要均匀,必须等每一遍干透以后再进行下一次刷漆。”谈起马鞍制作,学员们都说多亏有他传授好技术,这门独特的手艺才会传承下去。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阿旗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将人才作为开启乡村振兴的“密钥”,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发展理念,紧紧抓住人才“引、育、用”三大关键环节,为乡村产业发展持续注入“活水”。在“引”上下功夫,制定完善《阿鲁科尔沁旗招募优秀人才回村实岗锻炼储备培养嘎查村后备力量工作方案》,打通本土人才返乡渠道,推动乡村人才资源加快集聚,已招募50名优秀人才到村参与推动产业发展、信访矛盾调处、为群众办实事等重点工作。在“育”上出实招,借助人才服务站、人才实训基地,开展民间艺人、非遗传承人等培训班20期,培训1500多人次,打造奶食品、民族服饰制作等具有地域特色的职业技能品牌,接续民间传统工艺传承,逐渐成为乡村全面振兴的活招牌。在“用”上探新路,举办优秀人才评选、以赛提技等活动,选树一批乡村振兴人才先进典型,并通过《阿旗工匠》专栏刊发,现已刊发乡土人才“好故事”8期,不断营造尊才、重才、爱才、护才的良好氛围。(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委组织部 孙晓磊)
[责任编辑:王伟 校对:孙慧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