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商都县七台镇的,有一座被青山绿水环绕的小村庄——三个井村。这里藏着一位令人敬仰的“银针先生”——王世章。年逾古稀的他,用一生的坚守,守护这片土地上乡亲的健康。
银针传承,只为父老乡亲
王世章是三个井村土生土长的村民。年轻时,他是村里小学的“孩子王”,三尺讲台上,他把拼音字母教成山间的歌谣,用粉笔画出孩子望向山外的眼睛。然而,每当看到乡亲为求医翻山越岭,寒冬腊月抬着病人走几十里泥路,他的心就像被银针扎着似的疼。妻子患病后,他一边自学中医为妻子治疗,一边白天执教鞭,晚上捧起医书。白天在学校上课,夜里就着煤油灯苦读《黄帝内经》,为记穴位图把双腿扎满针眼。退休后,他又跑到外地拜师学艺。老中医见他手指关节粗大却异常灵巧,感慨道:“这双手天生就该握银针。”
2021年,68岁的王世章远赴河南,拜会玉玄道太极三才神针传人柴聚宝。在郑州某中医馆的晨光里,他佝偻着腰记笔记的身影,总比年轻学徒更早出现在诊室。柴老抚须感叹:“此子指间有灵气,心中有苍生。”太极三才针法的刚柔之道,与王世章半生积累的针灸心得竟如榫卯相合。结业那日,柴老将一枚刻着“御术弘道”的铜质针盒赠予王世章说:“让三才针法在深山扎根吧。”
归来后的理疗室,常可见神奇景象:银针在他指间时而如游龙摆尾,时而若春燕衔泥。河北的腰痛患者连夜驱车而来,陕西的耳鸣老人拄拐跋涉而至……面对激增的病患,他在诊疗床旁支起行军床,日夜守护。2022年冬夜,当自治区卫健委领导突访时,正撞见他在给留守儿童额头施“醒神三针”,窗台上的银针竟然有6斤多。
2024年4月7日,在自治区总工会的帮助下,王世章的“康复诊疗室”挂牌成立。他想发挥余热,继续为乡亲治病。
仁心仁术,银针里的“生命驿站”
清晨六点,三个井村还笼罩在薄雾中,王世章卫生室的木门“吱呀”一声推开。他总说:“病人等不得露水散。”案头那套祖传银针被摩挲得锃亮,针尾系着的红丝线已褪成浅粉色,见证过太多生死时刻。
去年夏天暴雨夜,独居的张奶奶突发中风。王世章踩着齐膝深的泥水赶到时,老人已口眼歪斜。他掏出银针,在百会、风池穴行云流水般施针,又握着她冰凉的手揉按整夜。三天后,老人竟能颤巍巍下床熬粥。今年春节,她托人送来一篮鸡蛋,每个都用红纸细心裹着,让人传话说:“给王大夫补补身子。”
有一次,邻村孩子高烧惊厥,送来时已抽搐得翻白眼。王世章把孩子平放在诊疗床上,银针在他手中仿佛有了生命,先刺人中醒神,再扎合谷镇惊,针尾轻颤如蜻蜓点水。不过半炷香工夫,孩子“哇”地哭出声来,满屋人跟着落了泪。
王世章的药柜总是收拾得整整齐齐,每一味药都摆放得井井有条。村民都说,王大夫看病有三不——“不催账、不嫌脏、不撵人”。五保户李大爷瘫痪在床七年,王世章每周上门针灸。有次正逢三伏天,老人因褥疮后背溃烂,屋里气味呛人。他面不改色地清创换药,临走悄悄在枕头下塞了200元钱。
谁能想到,这个成天和银针打交道的老村医,竟藏着一颗滚烫的文艺心?傍晚村头老杨树下,常能听见二胡声荡开暮色。他拉的《二泉映月》,能让挑水歇脚的老汉红了眼眶;即兴来段《五哥放羊》,又逗得纳鞋底的婶娘们笑出眼泪。去年村里办春晚,73岁的王世章穿着白大褂登台,一段《智取威虎山》字正腔圆。唱到“共产党员时刻听从党召唤”时,台下那些当年被他教过拼音的孩子,如今已人到中年,听到后纷纷抹泪。
大山间,一曲《挂红灯》在王世章的手间响起,悠扬的曲调在村头回荡,仿佛在诉说着他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眷恋。山风穿堂而过,带来理疗室里艾草的苦香与孩童痊愈后的笑语。王世章的白大褂衣角微微扬起,像极了当年柴老赠他的那幅字——“无我利他”的墨迹,正在光阴里悄然生根。(记者 孙国俊 通讯员 穆锴)
原文链接:http://szb.wlcbnews.com/paper/pc/layout/202505/20/node_02.html
[责任编辑:孙慧南 校对: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