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推进基层“微治理”,包头市九原区哈业胡同镇以党建为引领,精心打造胡同“议”家亲党建品牌,以“议”为纽带、以“议”聚民智,激活基层治理活力,解决基层实际问题,提升基层治理水平,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搭建协商平台,强化党员示范作用
胡同“议”家亲党建品牌,精心搭建特色协商平台,将党组织的触角延伸至胡同治理的最末梢,让党组织的影响力如毛细血管般,延伸至胡同治理的每一个细小角落。
依托“胡同议事会”“院落恳谈会”等平台将村民、党员、村干部组织起来,用“拉家常”形式对村民日常需求进行商讨。人居环境整治方面聚焦如何清理卫生死角、如何规范垃圾投放以及如何组织更多村民参与环境整治志愿活动等;邻里纠纷调解方面,针对邻里之间因琐事引发的矛盾,通过平等对话、换位思考,依法依规化解矛盾;对于如何传承胡同文化等方面也会汲取各类人群的意见。这些关乎村民生活、体现民生细节的“琐事”,是胡同治理的关键着力点,让村民们不再只是旁观者,而是成为治理的主角,激发村民的主体意识和参与热情,真正实现“小事不出院落、难事共解胡同”。
与此同时,为在全镇树立以劳模为榜样,更好实现治理成效,镇党委、政府大力支持打造以“包头市劳动模范”和“包头市优秀村书记”薛来蛇同志命名党员劳模双领航工作室。工作室大力倡导和弘扬“钉钉子、挖深井、精雕琢、善始终”的哈业胡同工匠精神和“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工作室成员在农业技术培训、发展设施农业、防洪抗洪、改善人畜饮水、美丽乡村建设、矛盾纠纷化解和困难党员帮扶等方面,通过发挥自身特长优势,作出了巨大贡献,累计解决50余件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厚植文化根基,凝聚胡同温情
胡同“议”家亲党建品牌为进一步增强村庄凝聚力和村民归属感,由哈业胡同镇党委、政府联合上级部门并召集多名本乡本土的哈业胡同人编写的《乡音——哈业胡同百年沧桑》《哈业胡同家教家风》等作品成为传承胡同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胡同治理的关键一环。两本书以文字为笔,细腻描绘胡同的发展轨迹、历史底蕴、风土特色及家教家风的温馨故事。依托镇微信公众号开设的【胡同记忆·乡音】专栏推送《乡音——哈业胡同百年沧桑》《哈业胡同家教家风》相关内容,浏览量累计10000余次;组织“乡音宣讲团”开展宣讲会30余次,带动1500余人参与;全镇10个文化大院用传统表演形式演绎家风故事等多种方式,让优良家风事迹传遍各个角落,增强了村民文化自信和对村庄的认同感,培育了“胡同共同体”意识,有效激活道德教化力量,推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迈上新台阶。
汇聚乡土人才,赋能乡村振兴
“人”是主心骨,“才”聚事业兴。胡同“议”家亲品牌建设集聚各方人才为全镇基层治理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近年来,哈业胡同镇组建由主要领导牵头、分管领导主抓的人才工作专班,成立乡土人才培育中心。全面拓宽选人用人视野,注重挖掘本地精英人才,通过摸底排查、自我推荐等方式,寻找本镇致富能手、种养殖大户、高校毕业生、外出经商返乡人员、退役军人等优秀人才,进行分类摸排统计,建立乡土人才库,按照返乡创业、能工巧匠、种植养殖能手、经营管理五大类进行分类培育管理。共有42名乡土人才吸纳入库,包括全国农业农村劳动模范李旺荣、全国优秀农民工石卫东、自治区粮食生产先进个人金军,以及从国企辞职投身乡村建设的网络媒体人王亚春等杰出乡土人才。其中,王亚春作为九原区“新农人”的典型代表,用镜头搭建起文化交流的桥梁,三年内拍摄了两百余条短片,从移风易俗系列短剧扩展到九原农特产品的推介,成为推动“助农增收”的关键力量。
胡同“议”家亲基层治理党建品牌,以胡同特色为依托,汇聚各方力量,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在基层治理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接下来,该品牌将继续深化发展,不断创新完善,为构建更加和谐、美好、宜居的乡村环境,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更多力量,让党建之花开遍胡同每个角落,温暖每一位村民的心。(包头市九原区哈业胡同镇 张润泽)
[责任编辑:王伟 校对:孙慧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