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新时代基层治理实践中,呼和浩特市回民区光明路街道党工委坚持党建引领,以“微更新”为切入点,通过“微空间改造、微项目谋划、微力量汇聚”三大举措,用精细化治理的“绣花功夫”解决群众身边的关键小事,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新格局,让基层治理既有力度更有温度。
微空间改造:小切口撬动大民生。针对老旧小区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活动空间不足等问题,光明路街道创新建立“1+3+N”微改造工作机制。“1”即强化党组织核心引领,“3”是搭建社区、业委会、物业三方协同平台,“N”是动员多元主体参与。在巴彦淖尔北路社区老旧小区改造中,街道牵头在社区成立了由20余名党员组成的临时党支部,通过“早间碰头会”“晚间议事会”等形式,收集居民意见127条,推动社区道路硬化及绿化提升、增设停车位等32个项目落地。巧妙盘活社区“边角料”空间,打造特色议事平台。金园社区的“西村议事会”由废弃车棚改造而成,沿河社区的“邻聚力议事亭”建在小区花园,这些“接地气”的议事场所已累计解决群众诉求600余件,化解矛盾纠纷200余起。在呼钢小区门口,一块300平方米的闲置空地经过居民共商共议,变身集健身、休闲、文化展示于一体的“幸福微广场”,成为社区新地标。
微项目定制:精准对接群众需求。街道建立“需求清单+资源清单+项目清单”三单制服务模式,通过“党员联户走访”“民情恳谈会”等渠道,精准捕捉群众需求。金园社区党委针对辖区学校集中的特点,打造“金色韶华”志愿服务项目,组织退休教师开展课后辅导、国学讲堂等活动,惠及未成年人1200余人次。针对“一老一小”重点群体,阳光社区创新“老少融合”服务模式。“阳光家▪老幼情”项目通过“银龄带童龄”方式,开展代际互动活动56场,既解决了双职工家庭子女照护问题,又丰富了老年人精神生活。社区还引入专业养老机构,打造“中央厨房+送餐上门”服务链,日均配送老年餐150余份。在新业态群体服务方面,果园路社区打造的“红蜂驿站”成为快递外卖小哥的“暖心港湾”。站内配备微波炉、医药箱等12类便民设施,同步提供政策咨询、技能培训等服务,累计服务新就业群体500余人次。社区党总支书记介绍:“我们通过‘红色驿站’把新就业群体组织起来,他们现在既是服务对象,又成为社区治理的‘移动探头’”。
微力量整合:构建社区治理共同体。街道深化“红色物业”建设,推动21个小区实现党组织与业委会“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在龙翔苑小区,业委会成员由退休党员担任,带领居民自管自治,通过“绿化认养”“停车自治”等举措,小区物业费收缴率从60%提升至98%。社区还培育了32名“小区领袖”,在矛盾调解、环境整治中发挥重要作用。医疗健康服务方面,街道联合3家医疗机构组建“健康联盟”,开展“名医进社区”活动48场,建立居民健康档案5600余份。在光明小区,由退休医务工作者组成的“银发医疗队”每月开展义诊,累计服务居民2000余人次。志愿服务体系持续完善。街道整合辖区36支志愿服务队伍,形成“15分钟志愿服务圈”。今年以来开展家电维修、爱心义剪等活动360余场,服务群众1.2万人次。“党员巡逻队”“爱心宣讲队”等自治队伍活跃在社区各个角落,真正实现了“居民的事居民议、居民的事居民办”。(呼和浩特市回民区委组织部 云静波 乌日娜)
[责任编辑:任丽华 校对:杨旭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