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通辽市科尔沁区聚焦破解流动党员去向掌握难、活动参加难、作用发挥难等问题,从“织网、建桥、垒台、筑巢、树旗”五向发力,多措并举推深做实流动党员管理工作,全流程提升流动党员管理工作质效。
织密精准排查网络,确保流动党员“底数清、情况明”
发挥网格员作用,结合入户走访、人口普查、流动人口登记、居住证办理等工作,对流动党员开展经常性排查。总结运用“三查三找一系统”工作法,全面摸清流动党员基本情况。通过上门查、微信查、电话查的方式,全面摸排流出党员,做到党员基本情况、流出时间、流入地址、从事职业、联系方式、在外表现“六个清楚”;通过辖区找、行业找、码上找的方式,常态化开展流入党员排查工作。针对流入党员报到渠道不多、路径不顺畅的问题,开发了“科尔沁区流入党员登记报到平台”线上程序,推广流动党员“报到码”,上线以来430余名流入党员完成线上报到,用好全区党员管理信息系统,不断加强流动党员“数字智管”,动态掌握全区920余名流动党员情况,绘好流动党员“数据图”。
建立沟通连心桥梁,实现流动党员“不失联、不断线”
强化流入地党组织和流出地党组织的动态联动,双向共管抓实流动党员日常教育管理。构建“每月定期联系,地点变更联系,政治生日联系、逢年过节联系、外出返乡家访,遇困遇难探访”的“四联二访”的方式,深入了解流动党员情况,用心用情帮助流动党员解决实际问题,全区各级党组织共开展各类联系走访5400余次。利用春节、“十一”黄金周等流动党员集中返乡时机,年初以来共召开流动党员座谈会63场次,收集意见建议210余条,鼓励流动党员为家乡发展献计出力、建言献策。开展与流出地党组织的季度联系,互相通报流动党员思想动态和现实表现情况,针对流动党员相对集中的流入或流出地区,积极开展双向纳管、双重服务关怀模式,有效解决了“流出地管不好、流入地管不了”的难题。
垒实教育管理平台,推动流动党员“有所学、有所获”
抓好学习教育和组织生活,确保流动党员坚守信念,永葆初心。“线上”依托科尔沁党建公众号、学习强国、外出党员联系群等载体,搭建“云”党课、“指尖课堂”定期为党员推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等理论知识。“线下”采取“红色包裹”形式,为流动党员提供学习资料1800余份,在商圈、园区和流动党员党组织采取开设“流动党课”、打造“红色车间”等方式,开展党课活动116次,因地制宜增强学习的灵活性和吸引力。“一人一本”发放流动党员组织生活记录本1000余册,按照“一事一记”记清记实流动党员按时报到、交纳党费、参加“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活动、联系服务群众、个人奖惩情况等重点内容,流动党员外出地变更时,按照“本随人走”的原则,与新流入党组织商请继续登记管理,确保无缝衔接。
筑好服务关怀暖巢,保障流动党员“有服务、有关爱”
科尔沁区坚持党员流动到哪里,党组织关爱就跟进到哪里,做好流动党员服务关怀帮扶工作,让流动党员在异地感受到“家乡暖”。在各苏木镇(街道)、嘎查村(社区)和工业园区党群服务中心设立流动党员活动站23个,流动党员服务点446个,打造流动党员服务驿站6个,为流动党员提供活动场地、学习资料、教育设施、服务场所,2025年以来共为流动党员提供各类服务530余次,为流动党员融入社会、参与基层治理提供便利条件。及时了解掌握流动党员思想生活动态,建立重点帮扶对象信息库,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年节期间对流入不返乡党员、流出不返乡党员家属等开展“家访”慰问活动30余次,让流动党员切实感受到党的温暖和组织关怀。建立重点帮扶对象信息库,实行流入地和流出地“双向”关怀机制,用心用情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树起争优创先旗帜,激励流动党员“当先锋、有作为”
多措并举强化流动党员作用发挥,助推经济社会发展。探索积分评价机制,由流出地党组织和流入地党组织根据流动党员情况共同赋分,作为年度民主评议党员的重要依据,将年度民主评议结果进行流入地、流出地“双向”通报,对不同民主评议等次的流动党员,作出通报表扬、提出建议、改进提高和教育转化等处理。采取设立党员示范岗、党员责任区和开展承诺践诺、志愿服务等方式,组织引导流动党员在本职岗位上履职尽责,组织动员流动党员开展承诺践诺、参与志愿活动1200余次。灵活采取返乡座谈、视频交流、就业经验分享等形式,搭建沟通平台,推介家乡特色,引进先进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利益共享、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深入挖掘流动党员的先进事迹,分领域树立流动党员模范典型,激励广大流动党员发挥先锋作用,贡献社会发展。对流出党员中表现突出的,优先推荐作为各级“两代表一委员”“两优一先”。(通辽市科尔沁区委组织部 许越铖)
[责任编辑:王伟 校对:孙慧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