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住宅小区改造是一件解民忧、暖民心的实事。近年来,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巴音门克街道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紧紧围绕城市发展所需和人民群众所盼,通过四举措全面开启住宅小区遗留问题改造,使群众的幸福感实现再提升。
“改造前,小区三网经常爆管,路面积水严重,环境差,现在小区道路平整,小区还增设了充电车棚,电动车充电更方便、更安全,我们也住得更舒心!”居民王女士看到大兴家和苑小区改造带来的变化兴奋地说道。2023年以来,巴音门克街道住宅小区遗留问题改造工程已涉及8个小区,惠及4411户居民。
创新工作机制,推动“要我改”向“我要改”转变
问需于民,“选题”直达民意。巴音门克街道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为核心,通过“党建引领+基层自治”,建立“街道+社区+网格”三级党组织联动机制,利用中午晚上居民在家时间,实行错峰入户填写征求意见稿,并且从小区居民中选取群众代表,组成改造工作理事会作为工程监督员,全程参与住宅小区遗留问题改造工作。到项目开工前累计填写3670余份调查问卷,做到人人知晓、人人参与、人人维护,为改造工作做好前期铺垫工作。
问症于民,“解题” 靶向精准。为更好推进住宅小区遗留问题改造工作,巴音门克街道与房屋综合保障中心、住建局、城管及相关成员单位组成工作专班,深入了解民众所反映的问题和症结所在,实现问题早发现、早会商、早解决。专班小组本着“遇难事,先商量”的工作方式,一户一策沟通协商,争取群众支持,得到群众的理解。自工作开展以来,多部门联合走访57次,召开居民协商议事会69次。
问效于民,“答题”效果众评。巴音门克街道结合以往改造经验,由社区党组织牵头召集包联领导、相关责任部门、小区业委会、物业公司、党小组、联户长、居民代表组成宣传协调队伍,让居民从小区现状、改造意愿、存在困难及后续管理等提出个人意见,社区工作人员根据居民反馈的建议进行整理,形成台账。根据统计共收集建议600余条,并将群众合理诉求纳入改造中,做到改造内容服务于民。同时,对改造后的满意度进行问卷调查,改得好不好由群众来评判。
实现有效规划,推动“改面子”向“换里子”转变
合理规划公共空间,提高空间利用效率。遗留问题改造项目以适老化及适幼化为原则,在规划和设计上充分考虑适合老年人和小孩的安全、便利、舒适等需求。改造重新规划停车位、新增非机动车充电桩、加装楼栋电梯、规整杂乱的线缆、平整坑洼的道路、新增居民休闲设施等,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惬意时光。据统计,神华丽苑小区、园丁小区等8个改造项目共设置2084个机动车停车位,44个充电桩,3个非机动车充电车棚,加装9部电梯等。
安装监控保护家园,提升居民安全保障。由于小区设施落后,原有监控覆盖区域有限且部分受损,无法满足居民对生活安全保障的需求。为更好地保障居民生命财产安全以及小区管理更加信息化,在小区主次干道、停车位等重点区域加装高清监控摄像头,改造安防监控摄像头84个,基本实现小区全覆盖。
优化小区整体环境,切实提高生活质量。为提升小区的整体形象,对外墙墙面脱落部分采取修补加固方式处理,小区面貌焕然一新。通过对楼道空鼓脱落墙面进行重新粉刷,清除楼道、院内小广告,进行飞线整治,毁绿种菜治理等措施,小区居民居住环境得到进一步提升。
聚众力齐奋进,推动“重部署”向“抓落实”转变
加强项目调度,提升工作标准。自立项以来,街道半月一督导,详细了解项目改造进度和存在问题,大力推动解决改造中遇到的困难。社区负责人及工程负责人对项目推进每周一小结一调度,利用晚上时间将问题拆分,拿出解决办法。居民与施工方当天提出的问题当天解决,做好预判,为施工抢进度打好提前量。在施工标准上严格要求,充分发挥监理、理事会、居民的监督作用,对管网的开挖、回填、地面硬化、墙面施工平整度等工序严格要求,确保项目精美呈现。
明确任务目标,工序压茬推进。为更快、更好地完成住宅小区改造,在确保施工安全的情况下,施工单位明确各项工作的时间节点,倒排工期,合理安排交叉施工。在时间上,不同路段同时进行施工,白天、晚上错落施工,有声、无声穿插施工,最大程度上提高施工效率。7个已完成改造项目的小区,三网改造共计40000余米,道路沥青改造22700平方米。
坚持民生所向,难题应改尽改。巴音门克街道在住宅小区遗留问题改造中坚持倾听民心,以心换心。在卫生死角区,使用人工清扫,做到垃圾即清即运。如遇居民因施工出行困难时,街道与施工单位进行磋商,在出行道路上铺设钢板,并且安排人员值守,保障居民安全可靠出行。考虑到社区夜间道路光线昏暗,街道与施工单位商量对策,在施工道路附近安装安全节能灯带,保障居民安全回家路。
坚持精准施策,推动“短改造”向“长久安”转变
巴音门克街道坚持群众需求为导向的“定制化改造”,不断完善小区治理长效机制,推动改造持续“保鲜”、常态“光鲜”。一方面,积极推进符合改造条件的小区选出业委会、党小组、联户长等协商组织及人员,加强小区规范化管理,激发居民对小区事务的参与热情。组织小区相关居民代表共同制定《居民公约》,并将公约与日常治理深度融合,通过“公约上墙、宣传入户、议事依规”的方式,让居民在自我约束、自我管理中形成共建共识。另一方面,社区联合物业、辖区企业等多方力量,建立“改造—维护—提升”闭环机制,针对改造后的公共设施、绿化环境等,明确专人定期巡查、及时修缮,避免“重改造、轻管理”现象。此外,还通过打造“民情恳谈会”“邻里会客厅”等平台,鼓励居民随时反馈问题、提出建议,让小区治理从“政府主导”转向“居民主动”,真正实现改造效果长久保持,让居民在舒心环境中持续提升幸福感。(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巴音门克街道党工委 孙慧 张静)
[责任编辑:王伟 校对:孙慧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