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乡村振兴深入推进的道路上,兴安盟突泉县六户镇兴安村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以庭院经济为突破口,通过党建引领、产业赋能,探索出一条“小庭院”对接“大市场”的特色发展之路。一幅产业兴、百姓富的乡村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党建引领破困局,牛产业“犇”向新赛道
面对村民养牛技术薄弱、市场波动大的困境,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积极协调六户镇政府落实110万元贷款,邀请畜牧专家开展技术培训20余场。脱贫户陈生在政府的每人1万元扶贫资金的帮扶下,2018年他养殖了2头能繁母牛,在参加了培训班和技术人员的指导后,他逐渐掌握了养牛的技术。他按照科学的方法建设牛舍,合理搭配饲料,精心照料牛犊。在他的努力下,克服市场风险,从2头母牛起步,到如今累计出栏18头,收入超10万元。截至目前,全村现有养牛户27户,家庭农场2个,养牛800头,出栏350头,实现经济效益150万元。
小庭院种出“金蒜盘”,产业链上谋增值
立足蛟流河畔的土壤优势,驻村队推动“庭院紫皮蒜+大田白皮蒜”差异化种植,实现富民增收。监测户孙发将1亩庭院改造成高效蒜田,亩产收益达5000元。在他的带动下,周边的村民纷纷效仿,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如今,全村累计133户村民种植26.69亩。大蒜种植让原本闲置的庭院变成了“聚宝盆”,村民的腰包鼓了起来,村庄的面貌也焕然一新。
特色养殖“雁阵”齐飞,共富路上不掉队
针对留守老人等弱势群体,驻村队引进美洲雁养殖项目,从最初为23户脱贫户、监测户免费发放幼雏2080只进行养殖到现在全村60户养殖3300只,户均纯收入可达4000元。监测户文亚琴是最早一批投身美洲雁养殖的农户。回忆起当初的决定,她感慨地说:“年龄大了,干不了重活,六户镇政府为我们监测户着想,免费发了一批美洲雁幼雏,以前没养过,抱着试试看的想法,结果一养还真成功了。”
兴安村从“牛产业”到“蒜经济”到“雁凤凰”,庭院经济正以“绣花功夫”绘就乡村振兴的微观图景,让“美丽庭院”与“富裕生活”成为新时代乡村的生动注脚。(兴安盟突泉县六户镇 赵海军)
[责任编辑:王伟 校对:孙慧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