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聚焦绿色高质量发展,持续做活人才“引育留用”文章,通过激活人才存量、增加人才数量、提升人才质量,打造“一心多点”人才工作格局,进一步提升人才工作质量效能。
高位推动完善格局
乌拉特前旗旗委政府始终把人才工作作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战略引擎,围绕自治区“一心多点”人才工作布局,以建设高标准人才队伍为目标,强化政策引领、优化平台结构、做实服务举措,推动全旗人才工作再上新台阶。多次召开人才工作会议,全面研究部署人才工作,成立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健全完善了“四个一”工作机制,制定出台了《关于实施人才强旗战略加强人才工作的意见》《人才工作目标责任考核办法》等制度,明确主体责任,形成旗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成员单位各司其职、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的人才工作格局。
建立处级领导联系高层次人才工作制度,全旗25名处级领导包联50名高层次人才,发挥好服务人才“红色纽带”作用,协调解决高层次人才吃穿住用行等“生活小事”32件,注重物质激励的同时,更加注重精神鼓励和政治激励,通过送温暖、给关怀、树典型、慰问表彰等方式,在全旗营造出尊才爱才敬才用才的浓厚氛围。
围绕发展选育人才
着眼全旗“七个三”发展思路,以更加前瞻的视野谋划人才工作。从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抽调76名党政人才派驻到38个重点嘎查村,充实基层发展力量,树立基层工作标杆,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推进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74名选调生下沉到嘎查村结合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乡村振兴、农村治理、基层党建等中心任务开展国情调研,把急难险重一线作为选调生的“练兵场”和“试金石”。对政治成熟、工作有魄力、发展有潜力、群众公认的选调生,培养成熟一个、使用一个,有效激发选调生干事创业热情。目前,全旗74名选调生中,已有8人在乡镇换届中提拔使用。
在做好人才内培的基础上开展柔性外引,通过举办同乡会、创业沙龙等活动,吸引乡土人才回流,78名返乡创业大学生、35名心系家乡,反哺家乡的创业能人回到家乡实现梦想。位于先锋镇的新胜特色农业专业合作社是返乡创业能人赵峰一手创建的,是高端特色果蔬产品种植基地,吸纳入股村民30多户、100余人,引进樱桃番茄、日本网纹瓜、新西兰小南瓜、台湾洋香瓜等十几个特色果蔬品种,产品远销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带动当地农民在家门口实现二次就业,2021年仅支付务工报酬就达到400多万元。
围绕产业搭建平台
以构建绿色产业发展体系为指引,坚持以“平台培养人才,以人才带动产业”的思路,走出一条“人才强旗,产才融合”的新路子。依托“三站两中心”“科级小院”等平台,与区内外高校及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柔性引进高端人才和科研团队,在额尔登布拉格苏木建成高标准科技小院,成功引入中国农业大学张福锁院士团队,11名来自中国农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3所高校的教授和研究生,蹲点开展科研、教学、农牧民培训、技术指导,并围绕乌梁素海综合治理和农业面源污染、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盐碱地改良、设施农业等7个方面多个课题开展科研推广和成果转化工作,解决了困扰当地农牧民多年的急难愁盼技术问题。
同时大力实施乡村振兴人才选用工程,通过摸底调研、开展技能大赛、举办丰收节等方式,充分挖掘各类“土专家”“田秀才”“小能手,让人才为乡村振兴插上腾飞的翅膀。大佘太镇南昌村青年致富带头人菅志刚依托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5000亩,种植糯玉米,投资建设厂房引进设备,加工多种糯玉米粉和糯玉米类杂粮产品,产品外销至呼包鄂等地。
围绕需求开展服务
乌拉特前旗大力实施“人才培养十项计划”,围绕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需求,10支人才队伍牵头单位制定引才、选才、育才实施方案,选拔培养各领域人才骨干,发挥项目人才的引领示范作用,近年来,入选市级以上“名校长”4人、“名师”37人、“名院长”3人、“名医”23人,培育“土专家”“田秀才”365人,参与申报“草原英才”“河套英才”等人才项目,先后有6个团队(个人)入选“草原英才”、3人入选“河套英才”,人才队伍支撑作用日益彰显。
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深入推进“万名专家人才服务基层”活动,选派102名本土专家下沉一线开展“五个一”(调研走访、政策宣传、送教服务、科技助农、文化下乡)对口指导和培训,问需问计于民,提升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帮助基层群众解决问题1000余件,8万余名群众从中受益,打通“服务基层最后一公里”。
乌拉特前旗各领域人才牵头单位以了解人才实际需求、解决人才实际问题为导向,定期组织开展走访慰问,人才专题摸底调研,积极为各类在谈、入驻企业和人才团队提供“一对一”专业化人才政策解读服务,营造良好营商环境。
[责任编辑:李晓雅 校对:赵彦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