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党建网站联盟

戎鹏强:始终行走在探索和创新路上

创建时间:
2022-04-07 10:48:01
来源:
包头日报

早晨七点半,57岁的戎鹏强已经骑着自行车到了自己的工位上,检查、测量刀具、磨刀,复杂的准备工序之后,他跟徒弟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工作四十年,早已功成名就的他,还在一线忙碌着。

记者上午10点在北重集团防务事业部502车间深孔镗床旁见到他时,他已经工作了两个多小时。

徒弟们不知道,这位年近花甲之年的全国劳模、全国道德模范、大国工匠的精力咋如此充沛,总能有奇思妙想,总想在原有工艺基础上进行再创新。

徒弟们也很拼,有的疑难杂症交给他们攻克时,他们也能迎刃而解。

2017年11月17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会前,他作为新当选的第六届全国敬业奉献模范代表之一,受到习近平总书记亲切接见。当他的双手紧紧握住总书记的手时,作为技能工人的获得感、幸福感、自豪感如饮醍醐。当时的画面戎鹏强现在依然记忆犹新。

5年过去了,当年和总书记握手的场景经常萦绕在戎鹏强心间,也让他一直思考,如何传承好红色基因。

择一事、终一生,把工作当事业来做。

戎鹏强从1983年入职北重集团深孔镗工岗位开始,就深深爱上了这个岗位。

深孔镗是深孔加工中较难的工序,不仅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精益求精的精神,还要肯吃苦、善琢磨、敢上手,才能独立完成操作。

入职伊始,戎鹏强就把工余时间献给了新华书店和书摊,所关注的都是与深孔加工有关的理论书籍。二十多年前,互联网还不普及,能查阅的资料十分有限,再加上有关这方面的加工方法和技术资料相对较少,有些技术参数和方法只能在实际加工中去整理和总结。有时,为解决一个技术难题他向外车间的老师傅们讨教学习,尽管他们不是深孔镗工,但在车工上的磨刀技巧或相关技术有值得学习借鉴的他也要学会。为练好基本功,他反复刃磨刀具,一点点摸索、试验,逐步掌握了高强度合金深孔加工技术。

深孔加工中最难的超长小孔径身管加工,由于管体孔径小、加工时根本看不到刀具在零件内部的切削情况。为解决这一难题,戎鹏强总结出“摸、听、看、量”四字诀——摸,就是通过摸刀杆判断刀在行走时的状态;听,就是听机床发出的声音和硫化油流动的声音,判断机床运转是否正常;看,就是看铁屑的形状和电流表的读数,判断产品的直线度和光洁度;量,就是测量刀杆每分钟行走的距离,判断刀具作业尺寸精度。

包括“四字诀”在内的一整套深孔镗加工操作法,是戎鹏强几十年如一日钻研技术的实践结晶,造就他以“手”当“眼”的绝活,也成了他日后跳出火炮身管向深孔全领域“跨界”攀登的实操秘笈。

他在我国深孔镗领域一骑绝尘,比肩世界一流水准,其独创的加工操作法打破国际垄断、填补国内空白,为我国火炮身管(对“炮管”的业内称呼)、风洞等科研试验装置加工制造做出了卓越贡献,堪称孵化大国重器的“定海神针”。

2021年,戎鹏强获得授权发明专利1项。在工作之余,他带着徒弟们对工装、刀具进行改造,解决某产品精加工工序难点,同时对所用精镗刀片重新设计各种角度,确保了产品一次加工合格,使产品的直线度、光洁度等主要指标达到要求,也提高了工作效率。

由于行业性质特殊,深孔加工领域存在自我保护垄断,相关技术资料稀缺,技术技能交流限制在一定范围内,新技术、先进的加工方法学不到的问题,严重影响深孔加工技术的提升。

戎鹏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在实际操作中不断创新加工方法,认真探索满足产品加工需求的新技术、新工艺。根据生产任务品种多、难度大的特点,通过对实际加工的操作技术、产品的测量、刀具的刃磨、各产品的操作难点进行演示传授,解决零件内镗直线度、出口偏、尺寸精度的问题,提高加工效率,保证生产节点,保证内镗加工合格率,节约刀具5%。

戎鹏强在创新摸索的道路上从未止步。“我们想方设法全力解决国家核心技术‘卡脖子’难题,扎实推进身管寿命提升重大科研项目,力争突破身管寿命的壁垒。”说这话时,他的双眸闪着光……(记者 郭健 通讯员 郭新燕)


[责任编辑:孙慧南 校对: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