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阿拉善盟阿拉善右旗(以下简称“阿右旗”)阿拉腾朝格苏木立足辖区实际,打造“驼背上的流动讲堂”,积极发动理论宣讲志愿服务队伍,以“微课堂”的形式,在苏木辖区开展各类宣讲活动,助推乡风文明建设,取得良好成效。
阿拉腾朝格苏木地处阿右旗西南部,是阿右旗的“西大门”,苏木现辖6个嘎查,总面积21757平方公里,总人口1036户2314人。近年来,苏木为找准工作切入点,组成调研小组深入基层一线,针对部分嘎查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群众接受新思想、新事物较慢,综合素质较低;人口少、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组织群众难;大政方针、创新理论、惠民政策“照本宣科”多,用群众易于接受的形式和语言少,入心入脑难等问题,通过盘活现有资源,推出了“驼背上的流动讲堂”,以群众需求为导向,通过文化培育、宣传发动、教育引导等有力措施,打造一个常伴群众身边、常讲常新的宣讲“流动讲堂”。
“流动式讲堂”让宣讲深入寻常百姓家
为把党的好政策讲到群众心坎上,针对辖区牧民居住得偏、远、散的问题,阿拉腾朝格苏木探索“驼背上的流动讲堂”宣讲新路子,把宣讲课堂搬到田间地头、群众家中,开进牧民大会、那达慕大会等地点。在苍茫的戈壁、荒漠中,突袭的沙尘暴是家常便饭,骆驼耐饥耐渴、嗅觉灵敏、不畏风沙、善走沙漠,是宣讲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交通工具。初冬的大漠戈壁,宣讲队成员克服困难、翻山越岭,用小小的驼蹄、炙热的初心,在雪地上走出了一条条通往群众内心的大道,宣讲队以走村入户的形式,每到一处都与牧民群众面对面交流,根据受众对象的不同,采取现场提问式、研讨式等多种形式开展接地气、走民心的宣讲,使听课的干部群众有兴趣、坐得住、听得懂、记得牢。
阿拉腾朝格苏木整合农家书屋、党员中心户等各类阵地资源,织密理论宣讲“网络”,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在苏木微信公众号开设驼乡流动讲堂线上讲堂,搜索党的二十大精神、讲文明树新风等内容,为群众精心准备的理论宣讲和文化盛宴出现在手机屏幕上,群众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端看宣讲、学理论、赏文艺,寓教于乐。
“联合式宣讲” 打造多部门联动组合拳
“驼背上的流动讲堂”致力于探索多元融合,通过搭建宣讲平台,实现宣讲资源共享,为理论宣讲工作增添活力。阿拉腾朝格苏木统筹群团组织和相关职能部门资源,结合群众需求,充分发挥行业部门资深专家、宣讲名师作用,持续挖掘宣讲“深度”,不断拓宽宣讲“广度”,积极提升宣讲“温度”。
阿拉腾朝格苏木邀请旗委党校专家学者现场教学,根据不同宣讲对象,量身定制宣讲内容,既把理论讲准讲深讲透,又把百姓身边故事讲新讲活讲实;与旗乌兰牧骑联合,通过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歌曲、舞蹈、情景剧等文艺节目将党的声音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地传递到千家万户;邀请农科、林草、司法、医保等行业部门专家为群众讲解动物疫病防治、草原生态保护、依法维权的措施方法、医疗保障等各类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政策法规,面对面把理论讲透、心贴心把政策说清、实打实把办法留下;组织苏木青年志愿者、巾帼志愿者、暖心服务小分队等群团组织力量,开展“清托绿意·净守驼乡”“维权筑梦·法润巾帼”等活动,用鲜活的故事传播思想,用通俗的语言讲清道理。
“点单式服务”助推流动讲堂提质赋能
“驼背上的流动讲堂”在群众有困难时就成为了“驼背流动服务队”,在为群众送技术、送医药、送慰问,帮助农牧民剪驼毛、抓羊绒、修水井时,以唠家常的形式听民声、解民困。为进一步提升民生保障和服务水平,苏木深入探索“点菜单”式服务路径,为农牧民发放明白卡,通过农牧民“点单”,文明实践所“派单”,志愿者“接单”,群众“评单”相贯通的工作模式,提高服务质效。
阿拉腾朝格苏木打通“线上+线下”群众诉求收集通道,通过“北疆新时代”、微信群等线上平台,入户走访、开门纳谏、党员“承诺践诺”等线下活动,零距离倾听群众诉求,收集形成“民意清单”,为制定惠民政策、优化为民服务等提供依据参考。建立“全方位、多渠道”政策推送机制,常态开展“三送两办”服务(送政策、送服务、送要素,简单问题现场办、复杂问题限时办),实现从“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的转变。
经过不断探索实践,阿拉腾朝格苏木“驼背上的流动讲堂”在群众中赢得了良好的口碑,接地气的宣讲内容,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深受群众喜爱。该项目立足群众实际需求,围绕队伍体系、内容体系、阵地体系等内容,已组建理论政策、技术骨干、道德引领、文化文艺、法律法规、基层群众宣讲志愿服务队6支。
从80岁高龄64年党龄的老党员江其布家中的讲“故事”引“初心”活动,到阿拉腾塔拉嘎查赛驼现场“小板凳”上话初心、智慧助老·关爱行动,到呼和乌拉嘎查大漠深处的送学上门服务……截至10月,“驼背上的流动讲堂”开展理论宣讲40余场次,邀请旗乌兰牧骑进村入户进行文艺演出20余场次,流动播放红色电影80余场次,参与群众2000余人次,在“流动”中汇聚成团结奋进的力量。
[责任编辑:李晓艳 校对:王伟]